——书接上回——
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,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凝固,每一秒都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。
徐茂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,他的喉咙发干,几乎说不出话来。他偷偷瞥向刘璇德,只见后者也是面色凝重,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复杂的情绪,既有对老友的担忧,也有对即将发生的一切的无奈。
见到徐茂和刘璇德进来,刘旭并没有直接理会他们,而是偏着脑袋,一脸阴沉地看着折子。
看到刘旭在黑着脸迅速翻阅完那段紧急折子,眉头紧锁,仿佛能拧出水来,刘璇德和徐茂的心猛地一沉,仿佛被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。
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而沉重的氛围,两人不约而同地咽了咽口水,心中暗叫不好:该死!这次的快传消息怎会如此迅速,如同插上了翅膀,比预期提前了整整两天!
刘旭的手指在桌上轻轻敲打,每一下都像是敲在他们心上,让人心惊胆战。
刘旭的眼神中闪烁着怒火与无奈,显然,这份折子带来的消息绝非喜讯。
刘璇德偷偷瞥了一眼徐茂,只见徐茂的脸色也是一片惨白,额头上甚至隐隐渗出细密的汗珠,两人的眼神交汇,满是焦虑与自责。
刘旭终于忍无可忍,低声内心咒骂了一句:“皇帝严浩,真是吃饱了没事干!发明什么报纸也就罢了,还弄出个快传这种职业,整天捕风捉影,弄得人心惶惶。还成立什么新闻局,归吏部管辖,这不是添乱嘛!”
刘旭带着难以掩饰的愤怒与不满,让整个房间的气氛更加紧张。
而在一阵尴尬的气氛之中,终于,刘旭平静地打破了沉默:“那个丢刀的捕快呢?”
徐茂的脸色更加难看,他艰难地咽了口唾沫,转头看向刘旭,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和愧疚:“部长,那个…丢刀的捕快,已经…已经在被严厉斥责了。”
刘旭说道:“不要给他太大压力了,调到文职休养吧。”
“是…”徐茂道。
好好休养…这一休养估计就是一辈子,那年轻人以后就别想着升迁挪窝了。
刘璇德,徐茂,正低语交谈间,忽见人群一阵骚动,宛如潮水般自动分开,让出一条通途。
紧接着,一位年近花甲,却精神矍铄的老者缓步而出,正是严浩。
严浩身后紧跟两位风姿绰约的美妇,一位是温婉如玉的黎沐乔,另一位则是明媚如春的董佳妮,两人的年龄看似不过四十来岁,却各自散发着不同凡响的魅力,引得周围人频频侧目。
这一幕突如其来的变故,让徐茂和刘璇德对视一眼,皆是满眼的惊愕与不解。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平日里趾高气扬,对下属从不假以辞色的刘旭,此刻竟如同换了个人一般,满脸堆笑,点头哈腰,那姿态之恭敬,简直与平日里的他判若两人。
刘旭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畏惧,几分讨好,仿佛严浩三人是他此生最大的依靠。
严浩虽已近暮年,但那股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威严与沉稳,却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敬畏之心。他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,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众人的心弦之上,让人不敢有丝毫的怠慢。
黎沐乔与董佳妮紧随其后,她们的一颦一笑,都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高贵与优雅,让人心生向往却又不敢轻易接近。
很快严浩从‘一介白身的老百姓’有了官职,而且比徐茂和刘璇德还要高,就比刘旭低三个级别,他倒地什么身份。
徐茂和刘璇德心中疑惑更甚,如此身份悬殊之下,刘旭的态度却如此谦卑,简直令人难以置信。
这“仵作部的管理监察”的职务可就不一样了。
这是一个实权职务。
要知道刘璇德混了一辈子,也就混到六扇门的管理总督而已。
而这个老头一样的严浩怎么可以当仵作部的管理监察呢?
刘旭看着徐茂和刘璇德一脸寻问样子,内心怒骂:“难道我要告诉你们他是太上皇,他不让我暴露身份,我应该怎么办?”
自从汉朝无知,引入佛导致华-夏,多次盗取道家和法家的知识,随着发展,佛开始享有经济特权,僧侣不但不从事生产,不服兵役劳役,而且拥有大量的仆役和田产,对社会经济和军事造成的影响日益凸显,因而引起了世俗社会的不满,最终导致了由朝廷发起的毁损寺院、佛像、经书、没收财产。
不久和尚杀人消息如同野火燎原,迅速在京城内传开,人心惶惶。
报案人满脸惊恐,眼中布满血丝,仿佛刚从地狱边缘逃回,他的每一句话都震颤着听者的心弦,让整个京城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。
消息迅速上达天听,玄宋第二位皇帝听闻此事,怒不可遏,拍案而起,几乎要立刻下令发动又一次灭佛之战。
朝堂之上,刘旭劝说着皇帝冷静下来,查明真相再做定夺,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辩,皇帝终于被说服,暂时压下怒火,但空气中依旧弥漫着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。
刘旭深知此事非同小可,很快便将目标锁定在了五十多岁的太上皇严浩身上。
此时的严浩,已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帝王,而是化身为监察院八部中仵作部的总督,默默地在幕后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。
当严浩接到刘旭的密令,带领着一队精干的人马匆匆赶到案发现场时,夜色已深,月黑风高。
四周一片寂静,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和远处更夫的打更声,为这阴森的场景增添了几分诡异。
案发现场,一座古老的寺庙外,火把摇曳,照亮了地上斑斑血迹,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。
和尚们被集中在寺庙的一角,个个面色惨白,眼中满是恐惧与不解,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,自己竟会卷入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。
严浩眉头紧锁,他缓缓步入现场,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重。他目光如炬,仔细观察着每一处细节,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。
仵作们紧随其后,开始紧张地进行着尸检工作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。
很快两个十来岁的学子,来到现场说要帮助捕快破案,严浩见了两个美男子,分别是包拯和公孙策。
严浩见到十来岁的包拯绝美脸,想起他一点也不黑,头上也没有月芽,传说的龙头虎头狗头三铡也在历史上不存在。
注:历史上的狸猫换太子、铡陈世美案等全部是假的,是小说古典名著《三侠五义》中虚构的情节,就想《三国演义》中貂蝉虚构的一样。
包拯民间的外号‘阎罗包老’,包拯,字希仁,庐~州合~肥~人,二十九岁高中进士,被任命江~西作知县(现在的县~长),因为包拯十分孝顺,正所谓父母在不远行,包拯为了照顾父母辞去官职,后父母去世,包拯才算正式出仕。”
后到安~徽天长做了知县,包拯已经三十九岁在他智破奇案‘牛舌案’以后,很快包拯断案如神的名声天下皆知,包拯做知县三年后被调任知州,因为包拯清正廉洁没有增加老百姓的负担,后包拯入朝。
当时南部很多地区受灾,当包拯知道各地官员隐瞒灾情,立刻上书皇帝废除苛政,帮助百姓度过难关,被后人改编戏剧《陈州放粮》。
在包拯为官的二十六年里升职二十五次,历任龙图阁直学士、江宁知府、开封府尹、御史中丞,包拯因为铁面无私、执法如山为朝廷和百姓称道,同时‘黑脸包公’也由此而来,同时后人无知认为包拯是外族的死黑~色~地狱懒鬼,也是可悲。”
包拯几乎一生全在弹劾别人,四弹皇亲、七弹王逵、张荛佐也被弹劾过,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和包拯来往,后来包拯多次觐见皇帝立太子,不久以后包拯突然的病离世,享年六十四岁。
此时严浩有了收徒的打算,于是打赌开始了,尸僵,尸斑,尸温,头面部,颈项部,胸部,腹部…一项项标准程序化的流程走下来,没过多久,他便将死者的尸表情况全都检查了一遍。
很快案子破了,包拯无奈拜师严浩。
很快三个人在一个院子里面讨论历史,公孙策让严浩评价一下唐朝李白和杜甫!
严浩停顿一下,说道:“李白是出生在外族之地的唐朝人,天生的仙风道骨,被世人称为下凡之仙,李白的师傅是唐朝剑圣,徒弟是第一杀手,剑法、菊花、酒是李白的最爱,李白斗酒诗百篇,挥剑十步杀一人,李白诗之浪漫、诗之狂野,被皇帝御封唐代三绝之一。”
“李白足写苍生不写权贵的酒诗仙,李白祖籍天水,出生于隆县青莲乡,传说那天太白星入李白母亲之肚,才取名白,字太白。”
“李白的父亲据说是被流放过的罪人后来从商,所以李白终生不可以参加科举,但是李白五岁诵六甲、十岁观百家、十五岁著诗十几首、为了出人头地李白开始了攀附权贵之路,因为唐朝只重道教,所以王公大臣必须熟读《道德经》,李白居住的蜀地道教兴盛,李白拜访各地道教名山。”
“后李白一边拜师学剑一边寻找道教名仕,二十岁时李白正式接受长生符箓成为一名道士。”
“后李白离开故乡仗剑天下,李白游历的大半个唐朝写下《望庐山瀑布》《望天门山》等名诗,一段时间后李白在玉真公主和秘书监贺知章的推荐下,已经四十三岁的李白终于被李隆基召进宫,李白为杨玉环写下了《清平调·其一》。”
“不过很快李白就发现御用文人的生活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,于是开始和贺知章等人终日斗酒,无视李隆基的召唤,后来让奸臣杨国忠为他莫墨让高力士为他脱鞋,在杨玉环的枕边风之下,李隆基终于忍不住了,李白被李隆基流放。”
“李隆基想羞辱李白,结果离开皇宫的李白收获迷弟杜甫,还成为剑圣的弟子,同时见到了公孙大娘的剑舞,收了一个徒弟武谔,此后终称一代诗仙。”
几年后,李白在当涂县病逝,享年六十一岁。
“而杜甫一生漂泊,穷得有家不能回,连儿子也被饿死了,杜甫得诗词被称为诗史,众体兼工心怀天下。”
“杜甫出身于郡望京,家族世代为官,其祖乃是西晋大将杜预,爷爷杜审言是李渊时代得著名诗人,杜甫七岁能赋诗,九岁书法大成,十几岁就可以参加诗会,成年后杜甫参加科举结果名落孙山。”
“那个时候杜甫年少轻狂,科举结束以后找父亲要些银子以后,游历山-东六国之地,路过泰山时写下那首《望岳》,但是杜甫年少轻狂的生活没有过几年,随着杜甫的父亲突然去世,失去的经济来源。”
“虽后几年,杜甫开启的平民的生活,靠着为权贵写诗来苟且的活着,三年后,已经三十二年的杜甫遇见四十四岁的李白。”
“杜甫对李白的崇拜几近狂热,后杜甫一生一共为李白写诗二十余首,而李白送给杜甫一首《戏赠杜甫》,因为生活的苦,加上偶像的嫌弃让杜甫开始发奋图强,可是杜甫被天地人三道被抛弃一样,杜甫在三年后的科举之中,被丞相嫉妒人才的李林甫骗李隆基,让所有参加科举的人全部名落孙山。”
“可怜的杜甫生活更加窘迫,在几年中有上顿没有下顿的生活后,赶上李隆基举行祭祀盛典,杜甫准备抓住机会进献《三大赋》,而被李隆基封了一个看大门的小官,不过杜甫上任没有几天,安史之乱爆发,杜甫带着家人四处逃难。”
“在唐肃宗在灵武即位,杜甫准备投奔唐肃宗,不过路上被人抓住和王维关在一起一年多时间,杜甫感慨国家破碎,在此期间著作《春望》。”
“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杜甫的小儿子活活饿死,最后在亲友的帮助下才在建立一座破茅屋安身立命,后杜甫写下了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,在安史之乱结束以后,各地军阀又乱战四起,五十六岁的杜甫流落到了夔州,不久在重阳节当天,在白帝城外的高台,写下了独步古今的《登高》。”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杜甫终于在不久以后,由于疾病和贫穷交加中悲愤离世,享年五十九岁。
——未完待续——